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发布了《“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计划采取9项措施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奶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资料图)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乳业、畜牧业的代表委员从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原料供应等角度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从事奶业技术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提出了“加大草牧奶建设”“推动质量检测智慧化转型”“加强儿童青少年营养保障”等8项建议,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奶业振兴建言献策。

加强“草牧奶”产业链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奶业是典型的“粮头食尾”行业,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行业,因此,确保奶业产业链安全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经济平稳运行和国家粮食安全。

史玉东认为,当前我国奶业总体发展态势趋稳向好,但同样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乳制品产业仍然存在优质饲草料、优质种源依赖进口等瓶颈以及供需不平衡问题,面临着“卡脖子”的发展困境。同时,国内奶业供需衔接长期存在“季节性”和“阶段性”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解决。对此,史玉东提出“加大奶业上游产业链‘草牧奶’建设,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大宗乳原料储备机制更好保障我国乳业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建立‘原料奶供应大县’返税和奖励机制”的建议。

史玉东还指出,乳业是保障国人营养健康安全的核心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和标准,存在碳排放信息披露不严谨、数据不准确、转型路径不科学、意识概念不清晰等问题,不利于全国碳排放数据的统计管理,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史玉东介绍说,蒙牛与旗下圣牧乳业多年来将内蒙古乌兰布和22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绿洲,种植了9700多万株沙生树,该实践入选联合低碳案例,为乳品行业的“草牧奶”产业链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我国饲草及奶牛种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优质饲草种植以及优质奶牛育种的基础积累、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培育品种的质量效率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国外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方面的壁垒限制也越来越严苛,我国亟需加大自主科研攻关、优化政策支持,切实解决中国奶业的“卡脖子”问题,贯彻落实种业振兴、全面推动奶业振兴。

史玉东提出,要通过制定乳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加快推动乳业产业园零碳规划建设、拓宽企业绿色转型融资渠道等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产业在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有效引导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规范发展。

强化食品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国家也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并采取实际行动促进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尤其受新冠疫情影响,国民对增强自身营养健康认知大幅提升,对健康保护和营养健康有强烈诉求和需求。”史玉东说,“但整体来看,国民膳食营养健康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亟需对现有国民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分析和评估,并且要建立国民营养健康的标准体系。”

史玉东表示,现有食品标准仍以安全标准为主,尚缺乏安全标准之外的食品营养标准、食品特征属性和品质标准等,难以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标准的更高需求。建议在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食品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引领和规范食品产业的营养健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共存、慢性病低龄化等健康问题,史玉东建议进一步加强食育教育、健全儿营养法规体系和强化营养干预,以更好地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健康。

民以食为天,奶以安为要。全民健康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中关键一环在于产品质量的检测。对此,史玉东提出“让检测透明,捍卫百姓‘舌尖安全’——关于推动乳业质量检测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建议”“关于鼓励企业检测资源整合,增强控投企业质量监管责任的建议”两条建议,呼吁通过数字化升级和强化责任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史玉东表示,乳业振兴,是全产业链的共同振兴。建立全产业链生态圈,实现农牧业与乳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仍需要上下游之间加强互通互融。如今中国乳业面临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的挑战,如何落实全链创新与协同合作,将成为行业探索的方向之一。

推荐内容